从学术突破到历史重构——
首届清史学会议永王朱慈炤《石头记》重大发现
2025年9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清史与地域文明研讨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大会秉持“以文入会”的学术原则,通过严格的论文评审遴选参会代表与成果。其中,一篇题为《明清之际〈红楼梦〉新探——永王朱慈炤〈石头记〉重大发现》的论文,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该论文由山东省邹平市孙皇后与明代宫廷文化研究会供稿、曹东芳执笔,首次在国家级明清史学术会议上系统论证了《红楼梦》作者为明末永王朱慈炤的观点,并获得与会学者的高度认同。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为困扰学界三百余年的《红楼梦》作者问题提供了全新解答,也为明清文学与历史的交叉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从文本外证据到历史定论——研究方法的革新
曹东芳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学与历史学双重证据之上。论文首先通过对“是作书者自注”这一关键线索的深入分析,证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批注实出自作者本人之手。这一发现推翻了长期以来关于脂砚斋身份的种种猜测,为后续的作者考证奠定了坚实的文本基础。
进一步地,研究者结合《明史·奸臣传·周延儒》等史料,对“自是羲皇上人朝代年纪总写”等文本细节进行了缜密解读,指出小说中的“史笔”实质上记录了明末崇祯朝的真实历史事件。其中,对“其太子走国,不得不叙,谓余不谬”一句的考证尤为关键。曹东芳通过比对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记载,确认脂评中所谓“走国逃难的太子”正是明末永王朱慈炤。这一结论不仅与史实高度契合,还为理解《红楼梦》中大量隐晦的历史隐喻提供了钥匙。
在大会讨论环节,多位明清史权威学者对此评价甚高,认为其“论证体系严密、证据链完整、结论具有高度说服力”。有学者指出:“这不仅是对《红楼梦》作者问题的解答,更是对整个明清易代史研究的一次重要补充。”
二、从民间探索到官方支持——学术认可的层层递进
该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创新性观点上,更体现在其获得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早在2020—2024年的研究阶段,曹东芳就得到了中国明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南炳文先生的直接指导与审核。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等机构的学者也相继对研究结论表示认同。
2024年10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专门召开会议,对这一成果进行讨论,并正式回复“赞同支持这一执着且正确的研究方向”。文旅部建议研究者先通过高校举办的明清史学术会议扩大交流,待形成更广泛的学术共识后,将推动《红楼梦》作者署名的更正工作。这一表态标志着该研究正式进入主流学术视野,为《红楼梦》作者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三、从文学研究到历史重构——跨学科方法的开创
《永王朱慈炤〈石头记〉重大发现》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决一个作者归属问题。它的更大价值在于,开创了文学与历史深度互证的研究范式。论文中对“史笔”与“史实”的对应分析,不仅揭示了《红楼梦》的史学价值,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
从宏观视角看,该研究重新确立了《红楼梦》作为“明亡清兴”历史见证的地位。小说中看似虚构的情节与人物,实际上是作者对明末清初社会巨变的艺术化记录。这种解读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红楼梦》文学成就的理解,也为探讨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变迁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
四、结语——学术创新与文化自信的时代回响
黑龙江首届清史学会议上的这一成果,标志着《红楼梦》研究迈入了新的阶段。正如一位与会学者所言:“这一发现不仅结束了三百年的作者之争,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部作品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持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红楼梦》研究的这一突破,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案例,也将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新的力量。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学者的参与和深入研究,《红楼梦》将在文学与历史的双重维度上,展现出更加丰富而深刻的价值。 (曹东方 吴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