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不息的斗龙港
——写在《斗龙港文学》发刊前夕
吴耀庭
斗转星移,潮涨潮落,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而百川归海,总是一种自然规律,流归大海的斗龙港河,她既是现在大丰人民的母亲河,更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馈赠。
在江苏省盐城市境内的斗龙港的河道有两条,一条叫老斗龙港,另一条叫斗龙港。老斗龙港,又名龙开河、牛湾河,原上游在五十里河,流经西团、大丰、新丰后,经龙王庙、下明闸入海,全长60公里。1965年整治后,斗龙港西从郊区的孙同庄起,经串场河、方强、三龙、斗龙港入海,全长78.2公里,流域面积4428平方公里,是里下河地区排水入海的天然干河。而且在国内外最罕见的是在10公里以内,诞生了两个国家4A级景区——即荷兰花海和梅花湾。老斗龙港河和新斗龙港河交汇后入海,川流不息,在苏北大地上划出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形。演绎出这里的人,具有开阔的视野,斗争的勇气,创新的精神;象征着这里的人们生生不息的顽强意志,人们抗击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及疫病,顽强地生活下来,从远古的盐渔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到现在的信息文明;千百年来也演绎着神牛斗龙、吴王举义、绣佛救父、歼灭倭寇、钦差治河、进士及第、盐商开垦、义士赈灾、抗日烽火、湾河艳魂、集群崛起等惊天地、泣鬼神、传颂千古的故事。
神牛斗龙,神牛原是龙投胎,智斗恶龙为众生
斗龙港河这条神秘的水道,有一个神话传说,从古传到今,现在这个斗龙的传说,成了盐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条古老的河道演绎成了带有神话色彩的产物。
传说,从白驹向东,一条海河逶迤三十里,直至西团,人们习惯上便称此河为三十里河。三十里河到西团西关口,有一个急弯转向东北,便是有名的牛湾河。传说早年间,西团向西二十多里白驹的一个庄子上,有一家姓薛的农户(据西团街上祖传篆刻黄炳衡老先生称,这姓薛的是他祖上某辈的外祖父),他家养着一头大白水牛,这头白牛,蹄至背高有八尺,头至尾足有一丈,双角弯曲,高大神骏,威武勇猛。载盐五六千斤的牛车,拉起来四蹄生风,有时候牛车陷进泥塘里,五六头牛拉不上来,它“哞”的一声拖起就走。拉犁耕地,更是行走如飞,薛家视若活宝。大白牛生了一头小白牯牛,也是神气无比人见人爱。这年夏天气候反常,东海边上雷阵雨、龙卷风时有发生。那龙卷风到时,从云端可见一条黑龙挂到海里,东海里黑浪滔天,暴雨倾盆,半空中乌云翻滚,直向海边扑来,出海渔船多有翻沉,盐场子多被冲毁,风雨毁坏的村庄房屋庄稼无数,海边灶户盐民,那那兴风作浪的黑龙恨之入骨,怕得要命。说也奇怪,每逢暴风雨到来时,薛家这条大白牛,便暴躁不安,两眼铜铃也似瞪得血红,双角顶向东方,四蹄刨地,似欲向海边奔腾而去,只可惜有鼻绳死死栓在桩上,那白牛喉中发出龙吟之声,状是极不甘心。
一日,东海边又是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一股黑云翻滚着直向薛家牛棚扑来。大白牛双眼冒火,两前蹄高抬,如人状立起,向东猛扑。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蹦”的一声,拇指粗的牛鼻绳竟被齐刷刷挣断。大白牛“哞——”地闷吼一声,后腿一蹬,跃入三十里河,只见水花溅出河圩,大白牛如龙入水,箭一般向海边奔腾而去。薛老夫妇见心爱的大白牛挣脱缰绳奔入暴风雨,正惊诧问,又见小白牛因被栅栏挡住,未能追随大白牛而去,正在牛栏中哞哞直叫,薛爹料知母牛恋子,必然返回,方才稍稍心安。老两口冒雨把栅栏加固一番,这才回屋。
其时,东海上空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交加,只见一股黑云压下来,一团白云顶上去,上下翻滚,只搅得天昏地暗。良久,方见黑云向东退去,白云落入三十里河,暴风雨也渐渐停了下来。海边盐民灶户不知老天又在作什么怪,都吓得关门闭窗,不敢吭声。
再说薛家老夫妇,收拾好牛棚,便自回屋,关门顶窗,晚饭也不吃,老两口就睡下了。风雨渐停,时至半夜,早己月明星稀,薛老汉忽听小牛哞哞叫声,放心不下,便披衣下床,手端蜡烛来到牛棚,不由大喜过望,只见大白牛已自回来,小白牛在母牛身上蹭来蹭去,亲热不已。薛老汉连忙上前,抚摸着大白牛说:“大白牛啊大白牛,人家的牛下雨往牛棚躲,你怎么偏偏朝风雨里冲呢?啊呀!你和谁打架了?怎么浑身泥污,遍体鳞伤呢?”
薛老汉抚摸着浑身伤痕的大白牛正自垂泪,忽听大白牛开口说道:“主人啊!”一声“主人”把薛老汉吓得一哆嗦,手中蜡烛差点掉在地上,四处看看,并无他人在场,“莫非是这畜生开口说话不成?”薛老汉颤颤抖抖地对大白牛说道:“牛啊,老汉我平日待你不薄,从未打过你一鞭骂过你一声,今天你可别吓我呀!”
大白牛滴泪说道:“主人莫怕,正是我在说话。”
薛老汉奇道:“你是头牛,如何会说人话?”大白牛道:“我乃白龙转世,并非一般耕牛,主人慢慢听我道来。”
大白牛一番话,只惊得薛老汉目瞪口呆。
却原来,传说中薛老汉养的这头大白牛,乃是东海龙王三太子小白龙转世。当初唐朝贞观年间,应梦贤臣薛仁贵跨海征东,开始不过在先锋张士贵手下做个伙头军,只在关键时候出马征战,立下的功劳,却都是张士贵的女婿何宗宪得去了。薛仁贵出征时,那东辽大元帅盖苏文跨下乃是黑龙马,凡马如何能与其对阵?当时龙王三太子奉玉帝旨意,只要听得薛仁贵一声唿哨,便化作白龙出海,供薛仁贵作坐骑大战盖苏文。直至后来因唐王李世民急欲见到应梦贤臣薛仁贵,徐茂公设计,李世民三江越虎城狩猎,马陷淤泥河,险被盖苏文所害,白龙马背负薛仁贵连跃十四个山头,赶到淤泥河,大将薛仁贵现身救驾,白龙马从山顶跃到江边,薛仁贵杀退盖苏文。功莫大于救驾,唐太宗御赐王兄,官封征东大元帅,摆下龙门大阵,把盖苏文单刀匹马逼到江边,薛仁贵飞马追到,盖苏文驱黑龙马逃入江中,那黑龙马水至肚皮便不再下沉,浮水而去。薛仁贵驱白龙马下江,这白龙马道行颇高,江水只淹到四蹄,自然在江面行走如飞,不一会便追上盖苏文。盖苏文不愿被俘受辱,横刀自刎,首级掉入江中。那黑龙马见主人已死,便也化作黑龙,潜入江水逃遁。白龙马在薛仁贵征东功成之后,也自回到东海为龙。一次奉玉帝旨意升空行雨,不经意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打得大了,一下子淹掉了海滨好几个集镇村庄,溺死了不少民众。当地城隍土地奏上天庭,玉帝大怒,便欲下旨斩了小白龙,幸得太白金星求情,念在小白龙化马助薛仁贵征东有功,罚小白龙下凡投胎为牛,三世为海边盐民佃户拉车犁田,以赎其罪。小白龙自思曾给上界白虎星薛仁贵作过坐骑,这次下凡赎罪,还是投身薛家为牛吧。已是两世过去了,第三世小白龙选上了东海边的薛老汉家,眼看罪满功成,谁知当年盖苏文的坐骑黑龙马因道行浅,化龙归海后受了惩罚,对小白龙怀恨在心,打听得小白龙下界投胎为牛,便来报复,欲置白牛于死地。小白龙虽道行高于黑龙,苦于三世为牛罚期未满不能现出龙身,虽挣脱缰绳苦苦斗退黑龙,却也受伤不轻。
薛老汉听了大白牛一番话惊吓不己,连忙放下蜡烛揖道:“牛兄恕罪,老汉不知你乃真龙下界,平日耕田耙地多有得罪了。只那黑龙十分凶猛,不日必来报复,你牛身驾不得云雾,如何是它对手?”白牛道:“主人不必担忧,我己算得三世为牛不日罪满,入海便可现得龙身,主人如肯助我三件事,定可胜得那黑龙,让沿海百姓免受风暴之灾。”
薛老汉道:“老汉乃肉身凡胎,不知如何助得神仙?你且说哪三件事,我当拼死相助。” 白牛道:“不难,不难,第一件事,烦请主人明日大早,便去街上铁匠铺中,锻打两把纯钢尖刀,回来缚在我双角之上,斗那黑龙,我便有十分胜算;第二件事,我已算到,后天午时三刻,那黑龙必来与我相斗,龙行定有大风雨,烦主人通告西团、白驹一带渔民,切莫出海,风雨交加之时,也莫出门观看,免遭灾祸;第三件事,小白牛恋母,到时我与黑龙相斗,它若跟去,必分我心,请主人好生看顾,莫要让它跟去,此牛长大可助主人拉车耕地,也报主人饲养之恩。”
薛老汉忙道:“这三件事,老汉都做得,请牛兄放心。”说罢又拿了手巾端来桶水,给老牛清洗伤口,洒上香灰算是敷药,那白牛称谢不已。
次日大早,薛老汉便到街上,在铁匠铺请打铁师傅用好钢锻打了两把尺来长尖刀,同时四处传告,近时有大风雨,不可出海,消息传开,方强、西团、白驹一带渔民、灶户皆有准备,不再出海。老汉回到家中,用麻绳把双刀牢牢缚在白牛两角上,抱来好草,拿来精料,让大白牛吃得饱饱的,又除去鼻绳,以便它到时自由拼搏。再把小白牛赶进牛棚,将栅栏加固了,防止小牛逃脱。
这天,东方传来闷雷,不多久,果然雷鸣电闪,风雨交加,隐约见一条黑龙,卷着黑云,气势汹汹地向薛家牛棚扑来。好一头白牛,只见它前腿弯曲,向主人跪拜后,腾身而起,跃入三十里河中,龙牛入水,威风顿长,只见大白牛一声龙吟,腰身一拧,立时变成一头三丈来高、四丈来长的巨牛,圆睁着铜铃也似的双眼,怒吼着向黑龙冲去。霎时间天昏地暗,雷鸣电闪,白牛黑龙厮拼在一起。
那白牛三世难期将满,道行较前又增,加之角缚双刀,更添几分神威,虽不能腾云,但依仗三十里河水,亦能半云半雾,与黑龙相搏。黑龙料不到白牛角生双刀,没几个回合便角断鳞掉,节节败退。白牛抖擞神威,乘胜追击,眼看已退到西团镇上,那黑龙见白牛始终不离三十里河,猛地醒悟,知是水牛不能离水之故。狡猾的黑龙尾巴一摆,离了三十里河上空,却从西团地段转向东北方向退去。
白牛如何肯放?“哞——”地大吼一声,一头顶去,硬生生顶开一条水沟,三十里河水立时倾泻过来,大白牛蹈着河水,一角接着一角顶去,竟从平地开出一条新河。
且不说这里大白牛与黑龙苦苦相斗,却说那小白牛见母亲弃它向东而去,只急得在牛栏里团团乱转,眼看不见了母亲踪影,情急中猛向空中跳去,那小白牛本是龙种,木栅栏如何挡得住它?“哞——”的一声,小白牛跳了出来,冲到三十里河中,向东追去。
这里大白牛正与黑龙拼斗,忽听身后传来“哞——”的一声叫唤,母子连心,大白牛猛一回头,看了小白牛一眼,这一回头不要紧,河道立刻拐了一个急弯,可怜小白牛叫了十八声,大白牛回头看了十八次,河道也就拐了十八个弯。那可恶的黑龙见白牛分心,有机可乘,便又回头加紧了攻势。大白牛再也顾不得小牛,回头一心与黑龙拼斗起来,这一次拼斗非同小可,因为再退就要入海,黑龙知道白牛入海就要成龙,自已再也不是对手,因而拼命与白牛厮斗。后边小白牛也赶了上来,它在一旁叫着为母亲助威,冷不丁也冲上去咬上一口,顶上一角,这一来黑龙更是顾此失彼,节节败退。这一退就到了海边,大白牛猛甩一角,河水入海,海水也一下子涌了进来,这一刻大白牛三世难期已满,海水浸润,一下子和小白牛一起现了龙身,摇头摆尾,升上半空。
天空出现了千古奇观:一条黑龙,一大一小两条白龙,盘旋争斗在云雾中。
白牛化龙,黑龙如何还是对手?不一会便大败而逃,一头扎进大海,两条白龙也相继潜入海中,追踪而去。
白牛和黑龙大战的地方,形成了深不见底的斗龙港。
斗龙港河形成连续十八个陡弯,传说为大白牛回头看望小白牛而成,大丰一代人民世世代代都叫它牛湾河。
这一天是七月初三。从此以后,每年的七月初三,薛家都在家门口摆起香案,怀念他家的大白牛。牛湾河和斗龙港的故事,也在斗龙河畔世代相传。
盐民造反,吴王举义震古今,水浒演绎成名著
“高邮建国号诚王,破了元朝百万军。杀了红巾刘福通,苏州城里称吴王”。在斗龙港畔,也即在神话传说神牛斗龙的三十里河的河南,现在的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黄浦村境内有个古老的张家墩,这座墩上还有一座古老的庙宇,见过这座宇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在庙四周至今还有蓊蓊郁郁的高大绿植突耸在四周平坦的农田中,颇有王者气象。这里是元末“十八条扁担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出生地,他率领起义军当年雄踞中国东部最发达的鱼米盐钱粮之乡江浙沪等地区,与朱元璋、陈友谅等一起与元王朝分廷抗礼过,在中国农民(盐民)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这首无名氏的歌谣,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公元1333-1367年)统治时期,朝政腐败,万民怨恨的历史情景。当时,许多地方爆发了反对元王朝的起义,盐民张士诚起义队伍便是其中的一支。
张士诚,小名九四;是泰州白驹场十五里垛人(今大丰市西团镇黄浦村张家墩人,隶属于草堰盐场),有三个弟弟,老二士义,小名九五;老三士德,小名九六;老四士信,小名九七。兄弟全靠“操舟运盐为业”,“兼贩私盐”,聊以糊口张士诚臂力过人,轻财仗义,在地方上很得人心。当时盐场有个弓手(相当于盐警一类人)名叫丘义,常对张士诚兄弟和盐民百姓敲榨勒索,有时勒索不到,就百般刁难辱骂,百姓无一不恨。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的一天,张氏兄弟又遭丘义的勒索和辱骂,张士诚就同他的三个弟弟和同乡壮士李伯升、潘元明、吕珍等十八人计议,手持刀杖、扁担,涌到丘义家把丘义杀了,一把火烧了丘义的住宅。事情发生后,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十八人分头到附近草堰场等地发动盐民起义。那时,泰州滨海之地有盐场三十六处,盐民们苦于天灾和官税,衣食无着,正走投无路,见张士诚揭竿起义,就群起而响应,公推张士诚为首领,夺取了白驹场盐课司署的刀枪弓箭作武器,树起造反大旗。这就是民间所流传的“十八条扁担起义”。
在张士诚起义后,白驹场南边的丁溪场,有个名叫刘子仁的大地主,迅即拉起一支地主武装,准备进攻张土诚,张士诚得知后,先下手为强,一举攻下了丁溪场,但老二士义在这次战斗中不幸中箭身亡。张士诚乘胜挥戈西进,破泰州,克兴化,扎营于得胜湖,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五月,水陆并进,一鼓作气,攻占了大运河沿岸的重镇高邮。在这前后,元王朝对张士诚施展了剿、抚并行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反动策略,一面命官兵围剿堵击,一面又先后派高邮知府李齐、江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等,进行诱降活动。张士诚经不起又打又拉,曾一度动摇,但由于起义军官兵坚决反对,张士诚这才下令杀了李、赵等人。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初,张士诚在高邮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自号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祐。论功行赏,设官分职,与他一起首义的另外十七人都封了官。传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也被聘在幕中任军师。北宋右参知政事卞济之后裔,家住便仓(今盐城市南郊)的卞元亨,也成了张士诚手下的部将。在这期间,被元王朝称为“淮东土寇”的庙湾(今阜宁)羊城,也在淮河两岸起兵反元,立南北二寨,后羊城被元王朝打败被杀,今阜宁县羊寨乡即由此得名。
张士诚占据高邮后,切断了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江南岁贡无法北运,成了元王朝的一个心腹大患。当年九月,元顺帝命太师、中书右丞相脱脱总领诸王、各省、各路军马,包括西域、西番边军、旌旗千里,号称百万,进剿张士诚。十一月,元军包围高邮,矢石如雨,日夜攻击。三个月后,元军攻破高邮外城,张士诚危在旦夕。就在这时,元顺帝听信了与脱脱有私怨的大臣哈麻的谗言,以出师三月,略无寸进,指挥不力,劳师耗财等罪名,下诏解除脱脱的兵权(后又被毒死),引起元军人心混乱,临时从各地抽调来的百万大军,“一时四散”。张土诚趁机出城反击,一下子把元兵打垮了。经过高邮大战,张士诚的军队也损失惨重。他休整了近一年,又复兴起来,势力发展到扬州一带,准备向元王朝兵力空虚的江浙一带进军。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初,张士诚派二弟士德率一支三四千人的队伍,由通州(今南通市)渡江,入江南福山港,攻克常熟,二月占据平江(今苏州)、湖州、松江和常州等地。昆山、嘉定、崇明等地,元朝官兵望风而降,张士德入平江城,把承天寺内佛像毁去,作为自己的府第。接着张士诚从高邮迁来平江,改平江为隆平府,在承天寺建万岁宫作自己的宫室,他封李行素为丞相,张士德为平章,李伯升为司徒,潘元明、蒋辉为左、右丞。随后,张士诚派人南攻嘉兴,夺取杭州,在江北分兵攻取盐城、淮安等地。明万历《盐城县志》说,元末盐城“为张士诚所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重修的《陆氏宗谱》中记载:“张士诚起兵,招纳流移,安抚百姓,盐城流民大半归家,……时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戊戌也。”
当张士诚在江南顺利发展之时,红巾军将领朱元璋攻占了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他继而又攻克了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并向浙东一带发展。张士诚连战不利,常州、泰兴、江阴、常熟等地也相继被朱元璋夺去,连自己最得力助手二弟张士德也被朱元璋部下活捉(后绝食而死)。他见风使舵,幻想借元王朝的兵力以对付朱元璋,便在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王朝,元王朝特派大臣赐给他御酒、龙衣、封他为太尉。张士诚复将隆平府改为平江府,每年由海道向元大都(北京)运送粮秣十一到十三万担,为行将崩溃的元王朝输液。同时,他还帮元王朝进攻红巾军,打下了安丰(今安徽寿县),杀了红巾军领袖刘福通,逼走了小明王韩林儿,瓦解了红巾军建立的政权。这时张士诚统治的区域,南至浙江的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控汝、颖、濠、泗,包括安徽北部和河南一部分,东临大海,地广二千余里,拥兵几十万。他统治的这块地区,人户密集,物产丰饶,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而元王朝统治已陷于四面楚歌、苟延残喘的困境。因此,张士诚又在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自立为“吴王”,同次年在应天府称吴王的朱元璋,并称为东、西吴王。张士诚一共做了四年吴王,开始他还能招贤纳士,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他曾组织士兵、民夫十万,疏浚常熟白茆港,长九十里,“功卒告成,民大便利”。不久,他满足于割据一地,称王道孤,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他宠信大地主沈万山,大造宫殿王府,扩建景云楼与齐云楼,广征美女歌妓,迷恋深宫,不问政务,把军政要事都委托给丞相张士信。张士信也是个“朝坐白玉堂,夜宿黄金屋”的主,又把大小军政事务全部交给腐儒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等人。当时民谣说:“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菜(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张士诚对部将又一味骄纵,赏罚不明。遇有战事,这些人往往称病不起,乘机索要高官厚禄,良田美宅,待满足所请后才勉强出战。在军中他们还带着歌妓乐舞,全不把军务放在心上。丧师失地回来,张士诚概不查问。军令如同儿戏,焉有不败之理!军师施耐庵多次劝阻,张士诚不听,施耐庵便借故隐去,到白驹埋头写《水浒》了。民间传说,《水浒传》中的一些人物和故事,就取材于张士诚的起义军。如宋江的故事写的就是张士诚,而书中的智多星吴用写的就是施耐庵先生自己。
这时,朱元璋已在今皖南、浙东和江苏许多地方巩固了阵地,在西部,消灭了割据长江中游杀徐寿辉而自立的陈友谅。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月,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万大军进攻张士诚。次年,包围平江。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267年)六月,朱元璋部下加紧攻城,张士信在阊门城楼督战,设帷帐,坐银椅,同幕僚挟妓饮酒,正吃水蜜桃时,被飞炮击中头部而死。九月,城破。李伯升、吕珍、潘元绍(潘元明之弟、张士诚的女婿)等一批亲信将领都投降了朱元璋。张士诚组织剩下的二三万兵力进行巷战,失败后逃回府第,闭门上吊自尽,被已经降元的李伯升破门解救未死。在俘送应天府的途中,他整天闭目不言,后又不食,到达应天府后,被朱元璋下令“杖四十而死”,“焚瘗于石头城”。张士诚的原配夫人刘氏,在朱元璋攻城将破时,率领王宫嫔妃、侍女三百余人,集齐云楼上,命养子辰保纵火焚烧,全部殉难。长洲(今苏州市)尤侗有诗悼之曰:
齐云楼下烽烟起,三百红妆同日死。
高邮草埝旧盐徒,犹为残元殉疆垒。
成则为王败则囚,宁死羞作归义侯。
闭口不饮建业水,瞑目忍看秣陵秋。
可恨西风黄蔡叶,夭亡项羽何须说。
至今遗老悼战场,阊门流水声呜咽。
君不见,老头儿短妇脚长,九四郎死呼张王。
(原载《兴化县志》)
在张士诚起义的地方古草堰盐场一带,至今尚有他父亲的坟墓,座落在范公堤下,坟头已塌去半边(其母葬苏州城外)。在草堰附近,还有他小妹的墓,人称“王姑墓”。草堰北极殿(原草堰乡塑料厂附近),是当年张士诚起义驻军的地方。殿为二进正殿,有东西厢房,现存圆拱形后门。
张士诚虽死,但苏州及大江南北一带的大部分民众在很长时间一直怀念着吴王张士诚,如苏州城百姓,每年七月十三日门前扎草龙,烧“九四香”(张士诚小名九四),此风俗直到解放后才停止。
钦差治河,了解民情孔尚任,回京著述《桃花扇》
“东港天边水,西团海上村”,这是清代国子监博士、治水钦差大臣孔尚任描述斗龙港畔古镇西团的名句。近期央视播出的一部名叫《天下长河》的电视剧,剧中人物有康熙、靳辅、陈潢等人物,形象鲜明,无论是人物、题材、三观、对话,都算上乘之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孔尚任就是靳辅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也是康熙皇帝旨下的到里下河一带治水钦差大臣之一,就到过斗龙港畔的牛湾河等一带治水三四年时间。故这位孔子第64世孙、大清官吏孔尚任与地处东部沿海的偏僻小镇西团有着一段历史渊源。
孔尚任由于家学的原因和历代统治者的倡导,他通读古今经典史料,学识渊博,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破格提拔任用他为国子监博士,不久,又升他为户部员外郎。但他在上层社会中,不善于逢迎拍马,受到排挤。清康熙二十五年(即1686年)秋,淮河缺口,孔尚任因赞同工部侍郎孙在丰“疏浚开拓,引淮入海”的主张,奉旨作为孙在丰的随员到淮扬(指山阳即淮安、盐城、兴化、高邮、宝应、江都一带)办理督浚淮河入海口工程(治水)。这虽是一件苦差事,但孔尚任却认为这是他了解民情、为民办实事的好机会,因而他日夜兼程赶往工地。
他深入沿海地区,在当时地处海边的西团考察过很长时间,深入民众,写下了反映西团风土人情,描述西团地理状况的名篇《西团记》,记述了“西团海上村”景象,为后人研究斗龙港流域古代盐业文明和渔民生活,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西团记》中,对西团一带的灶户、盐民赖以生存的煮盐、捕鱼过程的描写细腻,具体生动;对西团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乃至苛政酷吏,贫民甘苦,都作了具体的描写。如果不是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是不可能有这样详尽细尽的描写的。“有余者,课税易,讼斗稀,婚丧举,粟布无缺,民俗斯乐。民乐矣,场大使复何忧?”人民丰衣足食,当官的才能安乐无忧,充分显示了作者同情百姓疾苦,不满苛政酷吏、忧国忧民的仁厚情怀。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忧后乐观,而《西团记》一文同样具有这样远大的政治抱负。
孔尚任早年受封建家族的传统教育,并曾应科举试。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讲授《论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一年后,因疏浚废黄河入海口,多次往来于南京、扬州等地,与明朝遗老南方名士结交,触发起对前朝兴亡的感慨,历经十年,创作出昆曲名剧《桃花扇》。
《桃花扇》这部剧本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展现了明朝末年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进而达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目的,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故而从思想与艺术上,把该剧作为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这作,是不过份的。但该剧上演后,引起了康熙大帝的注意,第二年春天,孔尚任就被革除官职,回到老家,孔尚任的生活很是清苦。康熙五十七年(1817年),孔尚任七十岁时,在曲阜石门病逝。但《桃花扇》以其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而流传后世,孔尚任的名字也与他的《桃花扇》一起被载入史册。
废灶兴垦,盐商滩涂创新业,张謇创业在大丰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民国初年,曾担任民国实业总长。鉴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与斗龙港流域有过很多的交集。过去,西团一带斗龙港河流域的沿海地区,在大丰一带旧时共有刘庄、白驹、草堰、丁溪、小海、何垛等6个盐场,后来全部并入草堰盐场的地面,由于地处海滨,居民以煮盐和捕鱼为生,但随着海水东去,盐鱼之道不复为继。清朝后期,由于海势东迁,淤沙日涨,大丰境域西部老盐场离海日远,潮汐不至,盐产日渐减少。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张謇首倡“废灶兴垦”,周扶九及草堰场另一盐业资本家刘梯青为首响应集中投股与灶地投股,于次年成立“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张謇亲自参加主持,由他的胞兄张詧出任董事长,委任朱警辟为常务经理。因部分场灶尚有盐产待处理善后,又委任沈铭竹为盐部经理。公司的总部与盐部均设于斗龙港畔西团镇的原“裕丰厚”盐号内,简称“大丰公司”,垦部设于原“仁丰益”盐号内,俗称盐务。大丰公司先后开辟了三十五个以“丰”字命名的棉垦公司,并建立了管理区,后统称大丰垦区。
这家叫“大丰”的公司,全名叫大丰盐垦公司,于1918年12月24日在上海成立,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农业股份公司。1917年,清末民初首富、上海地产界翘楚人物、草堰场最大的商人周扶九和浙江籍寓沪知名实业家刘梯青等人合作,筹办大丰盐垦公司,废灶兴垦,种植棉花以满足大生纺织企业集团以及上海等地棉花原料需求,公司取名“大丰”,是期望公司的棉业能够收成丰硕。当时该公司范围南以小洋河、东洋河与本场上段分界,西以斗龙港与原刘庄场分界,北以斗龙港下游与伍佑场分界,东濒大海,总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包括滩涂在内约73333余公顷。公司建立后,进行了科学规划,先后筑成一条海堤,开挖了东西走向的一卯酉、二卯酉、三卯酉、四卯酉、五卯酉5条干河及南北走向的西子午、中子午、东子午3条干河,按河网化、条田化并举的方针,公司将整个垦区划分为35个管理区,即:裕丰、仁丰、同丰、益丰、鼎丰、德丰、恒丰、和丰、祥丰、万丰、阜丰、泰丰、福丰、成丰、广丰、晋丰、厚丰、永丰、吉丰、元丰、定丰、顺丰、余丰、正丰、利丰、盛丰、隆丰、庆丰、乐丰、兆丰、久丰、安丰、时丰、年丰等。五卯酉河以北(大丰盐垦公司成立后新规划的产盐区),命名为丰余。35个管理区名每一个都含有“丰”字,由此可见,如今大丰含有“丰”字的地名,都由大丰盐垦公司管理区的地名而来,这些含“丰”字的地名文化含量高,既好读好记,又富有生机和活力,给人以吉祥、如意、富裕的感觉。
可以这样说,100年前,大丰公司是张謇带来的最大招商引资项目。这个公司主导了当时整个垦区的开发。以“大丰”作为区名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大丰公司与上海唇齿相依、血脉相通,“大丰公司”品牌已积淀了一个世纪,大丰与上海两地的特殊情缘,其实早在1918年大丰公司成立时就埋下了种子。废灶兴垦,把古老的大丰盐区,变成了农业文明新农区,为以后的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基础。
抗击日寇,斗龙港畔成战场,反击“屯垦”威名扬
延安是八路军的故乡,盐城是新四军的故乡。抗日战争时期,斗龙港流域成了革命军民抗击日寇的主战场。1940年10月初,陈毅、粟裕所领导的新四军在黄桥决战之后,挥戈北上,与黄克诚所率领的八路军先头部队会师于斗龙港畔的白驹狮子口,开创了苏中、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台北县(盐城市大丰区前身)。中共台北县委领导全县人民顽强地坚持敌后斗争,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伪化、屯垦阴谋,对苏中地区坚持敌后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斗龙港畔正是当年新四军抗击日寇的主战场,是陈毅、粟裕、管文蔚、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奋战过的地方。斗龙港畔小镇西团1983年出版的《西团乡志》记载,陈毅同志过境,曾住在该镇居民徐井昌家,徐家拿出他家的龙井茶招待陈毅同志。
1941年1月,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番号,中共为粉碎国民党的阴谋,宣布在斗龙港流域的盐城重新新四军军部,陈毅任军长,刘少奇任政委,重启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斗龙港畔发生过若干著名的战事。1941年3月13日,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率部公开投笔,充任伪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新四军2月18日发出《讨伐李长江命令》,任命粟裕为总指挥,叶飞为副总指挥。根据这一指示,新四军一师部队发起讨逆战役,从东台出发,沿海(安)泰(州)公路向西横扫,攻克泰州城,俘伪官兵5000余人,伸张了民族正气,给敌人沉重打击。日军趁新四军一师讨伐李长江之际,对苏中一师部队后方进行扫荡,于2月20日占领海安,21日占领了富安、安丰和东台城。21日上午,兴化日军三只汽艇偷袭了刚刚从东台沿老斗龙港转移到西团的一师医院、枪械所等后方机关。敌人放火烧了斗龙港西岸的龙王庙、西团小学、草堰场公署,东岸的㫰网寺,未及转移的重伤员被敌人活活烧死。在医院住院的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著名的《黄桥烧饼歌》词作者李增援等人被敌人杀害。
后来,斗龙港流域又发生过裕华攻坚战、小海战斗、第二次裕华战斗、舀子庙战斗、杨树头战斗、草堰战斗;反扫荡中围点打援的新丰战斗,七灶河三次伏击战、姚家墩伏击战、吴家桥阻击战等系列战斗,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留下了若干红色的记忆。
文学沃土,古今名著铄今古,斗龙文学应运生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这是清人孔尚任撰的对联,西团人把该联原汁原味地刻到了当地景观天边湖公园中的青石牌楼上。古往今来,斗龙港河畔丰富的人文历史,让这片古老的土地成了经济的宝地、文学的沃土、名士的生活地,诞生于斗龙港流域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出名的有:当年张士诚的谋士施耐庵离开张士诚后,把张士诚起义的故事撰写到他的小说《江湖豪客传》,即后来的《水浒传》中;清国子监博士孔尚任用在斗龙港沿线治水,把所见所闻著述到他的散文集《湖海集》中,回京后又创作了《桃花扇》;清代安徽天长籍小说家,利用在斗龙港畔的草堰场工作的机会,把收集创作的带有浓郁斗龙港地方特色的故事写成了一部奇书《夜雨秋灯录》,如书中记述的《发绣佛》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斗龙港东岸㫰网寺的故事;清代草堰场(最后驻西团龙王庙)场大使李汝璜的弟弟李汝珍在斗龙港畔的东海边观海,发现海市蜃楼后,感悟世事难料,多为“水中月,镜中花”,回家创作了《镜花缘》。建国前后,有一个昆曲、还有一个黄梅戏,名叫《双下山》,写的就是斗龙港畔㫰网寺的和尚济普和慈云庵的尼姑福安双双下山追求美好爱情的故事。
还有,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连续剧,名叫《潜伏》,引起全国兴趣,殊不知,斗龙港西岸的西团籍革命者吕铮(吕少南),抗日战争年代,他曾是台北县的敌军工作部部长,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深入虎穴开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掌握了大量的对敌斗争故事,他后来创作的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1978年9月,开拍为全国闻名遐迩的《保密局的枪声》电影,在1979年获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优秀故事片, 这部电影后来又被改编为28集同名电视连续剧。
近些年,在斗龙港畔工作过的文化工作者丁正泉,通过多年的观察,写出了反映改革开放题材的电影《哑姑》;斗龙港畔生活工作的韦江荷,是一个被称为当代保尔·柯察金,男张海迪式的人物,他身残志坚,虽然坐着轮椅,但通过努力,他成长为一个有着突出业绩的作家,出版了散文集《清荷幽香》以及《爱的雨季》《美丽逆光》《痛蝶》《飞越一道彩虹》《平原之魂》等6部诗集及多部书籍,也同样在他的努力下,江苏荷兰花海文学总社、荷兰花海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得以横空出世;同样是生活在斗龙港畔的西团人陈寿宏和吴耀庭,又创作出了电影剧本《发绣佛传奇》和《军统电台案》,其中《军统电台案》剧本曾获得过中国首届通俗文学英才大赛“银奖”。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几千年来,对水的渴求,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伟力。斗龙港河,作为大丰人民心目中的“母亲河”,她的历史在800年以上,直线100公里,沿线排洪、浇灌着近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全程贯穿沿海湿地,它是里下河流域的泄洪走廊,更是盐城人自古以来的出海大通道。
大海之滨,乃万物始终之地,斗龙港河是南黄海西岸海涂湿地的母亲河。两岸沿线的泥沙,淤集成虎斑形状的湿地,大自然从无机演变成有机,孕育着1万余种生物的生命。有一句古诗这样写道:恰值农祥勤劝稼,沟渠满引及良辰。斗龙港河西岸种水稻,斗龙港河东岸长棉花,斗龙港河平均宽幅达120米,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渔场,滋养了两岸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一位名家说,斗龙港河没有三峡那样峻拔的峰林,也没有川江两岸那么起伏的丘陵,它有的是纵横交织的河渠。这里的水,不但带来了交通的便利、农业的丰收,更带来了明媚的风光、秀丽的景色,那么宁静,那么柔和。游艇破开水面,银浪簇拥船身,行进在这条河上,暖洋洋的日光揉碎波光粼粼的河水,流淌的恣意春光让人充满了希望。
700多年前,黄河与古长江裹挟着大量泥沙奔流入海,逐渐淤积形成滩涂陆地。作为古长江分支的斗龙河,蜿蜒奔突,在这个版块上撑开框架。从此,荒滩有了阡陌纵横,有了水气才有了灵气、人气,继而有了这座城。语言上的南腔北调,物种上的“四不像”,斗龙河孕育了独具特色,贯穿东西,融合南北,涵盖天地,海纳百川的沿海湿地文明。
在大丰这片土地成陆之初,相邻的古海陵县(泰州地界)、兴化县和盐城县沿海的渔民捷足先登,成了最早的“大丰人”。在斗龙河流经的刘庄镇友谊村,村民在沉积的泥沙中发现金光闪烁的郢爰,默默诉说着远在战国时期人类在这片区域的社会活动。西汉吴王“招收游民,煮海为盐”,唐宋以后强迫罪囚“充军”充当盐丁,他们是大丰先民到来之前的开拓者。盐城因盐得名,以串场河为界,在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之间,矗立起一条盐业文明的发育地带。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斗龙河在海涂的泥沙中左冲右突,艰难而孤独地流淌了600年。终于,斗龙河分别在草堰、白驹、便仓三处突破,将农耕文明引入沿海广袤的滩涂。到了元朝末年,兴化白驹场人张士诚组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盐民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张士诚与朱元璋的战争,其实质是盐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次历史性较量。重商轻农的盐业文明最终溃败于重农轻商的农业文明,扼杀了当时日益发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改写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自然不断海退,大丰的陆地版图日益扩大。人们依水而居,靠大河滋养,繁衍生息。那个时期,斗龙河几乎是一个旁观者,但却不断聚合着强大的新生力量。
在白驹,斗龙河与串场河交汇处,南北方向有一条204国道,这就是北宋年间范公堤的原址所在地。范公堤是黄海沿岸防风防海潮的堤坝,为了纪念北宋范仲淹主持修筑而命名。当时建成的范公堤有百把公里,在河穿堤入海的地方弄砖头、石头围衬,而且在堤里向种柳树植草皮,加固堤防,施工技术非常完善。元、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范公堤多次维修。古人登范公堤东望,堤外有烟墩七十余座,远近相接,如有兵变匪警,即在墩上点火报警;还有潮墩103座,涨潮时,赶海人爬上潮墩避难。烟墩、潮墩星罗棋布,海雾飘忽,茫茫苍苍,别是一番风光。古老的范公堤,挡住了海潮对西部农耕文明的入侵,同时也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阻隔了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融合的进程。
著名记者徐雪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清朝末代,实业家张謇为实业救国发展纺织业,在东台台北地区成立大丰、新丰、裕华等垦植公司种植棉花。这些公司名称以后演变为当地的地名,于是有了现在的大丰区、新丰镇、裕华等。大量的启海移民迁徙到台北地区,并在卯酉年间开挖了五条大中集以东横贯东西的大河。河道因开凿年份都冠上了“卯酉”的大名,从南到北依次排序,河与河之间距离分别为8公里。卯酉河是大丰城市的“横向坐标”,而斗龙河就是这些大丰主干河的“纵向坐标”。废灶兴垦,将蛮荒千年的海涂湿地融入海洋文明的世界潮流。大丰公司的垦部设在新丰,日本的公司模式,美国的棉花种子,德国的农业机械,荷兰的水利技术,代表了20世纪这个地球上最先进的生产力。
从白驹镇境内的斗龙河乘船行至西团镇境内,河道的中央出现了一个“岛”,从面积大小上看,它只能算是一个突起的土墩,“岛”上有一棵高高的楝树。“岛”将斗龙河一隔为二,从左侧走就到了西团,向右侧走就到了七灶河。不得不说的是,七灶河也承载着大丰这座城市的记忆,70多年前的1943年、1944年和1945年,七灶河就曾经发生过3次激烈的伏击战。那个时期,日军派汽艇频繁往来于东台与大中集之间,大中集至刘庄之间的七灶河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七灶河伏击战,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战役,但对敌伪在苏北的屯垦阴谋,却是个迎头痛击,不仅迫使敌人的嚣张气焰大大收敛,也在苏中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今这里还有被击毁的日军汽艇船体,是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文物遗址。七灶河伏击战共打三次,而最出名的是1944年5月19日的那一次七灶河口伏击战。那一天,台北县独立团获悉东台县伪县长吕景颜乘汽艇到大中集与谷振之密谋,独立团即于清晨在七灶河口两侧布置兵力,当日艇进入河口时,即被猛烈的炮火击沉,打死打伤俘获日寇多人,活捉伪县长吕景颜,还缴获武器弹药若干,次日,在斗龙港畔的古刹㫰网寺召开庆祝七灶河口伏击战的胜利大会。抗日军民从活捉的伪县长吕景颜的文件包中查到吕和谷振之密谋要在西团镇设立“屯垦公署”的计划,目的是妄想以西团为据点,来对付我革命武装力量。进而掠夺棉垦地区的物资。台北县委当即研究反屯垦措施。经上级批准后,由堤东区委委托汤棣华等西团镇上的领导同志,动员西团镇居民作战略上的拆迁转移,使敌人在西团得不到赖以生丰收的条件。经过动员,很快拆旧斗龙港畔的东岳庙、关帝庙、礼堂、陈氏宗祠、奶奶庙、交通旅社和居民一百多户私房。并在大桥南北和西关口河下筑起砖坝,以挡日伪船只……斗龙港畔的人民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他们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
放眼望去,河两岸大片农田昭示着丰收的希望,有农民在辛勤劳作,偶尔还能看到几只鸟儿掠过上空。安静祥和的河道承载着硝烟滚滚的历史岁月,成为一个城市永不磨灭的“印记”。
斗龙河到了大丰境内,从白驹向东,奔往西团,每个河段当地的人们都取了独特的名字,蜿蜒的河上有数百个小闸,也各自都有名字,携带着无法磨灭的文明痕迹。更别提在白驹诞生的一部《水浒》,在成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同时,也成为了海涂湿地文学的开山之作。鲜活的本场人,在串场河和斗龙河的两岸,淋漓尽致地上演了撼天动地的人间故事。
人们对于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记忆犹新,对于白驹八路军、新四军两军会师无比崇敬,粟裕、袁文彬等英雄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斗龙河畔的人民群众,以矫健的步履迈进新的时代。
这样一个紧邻太平洋的区域,同时,它又安居在中华大地的东部。我们看到这条蜿蜒向上的大河,就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文明的源头,荡漾着蔚蓝色的粼粼波光。这片辽阔的大地,沧海桑田,几番繁华,几多沉寂。多少历史剧,在斗龙河的注视下轮番上演。
现在,斗龙港流域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立了诸如抛丸机、汽车行业、电子产品、家纺等诸多的产业集群;还打造了诸如斗龙港旅游度假区、梅花湾、荷兰花海、麋鹿保护区、海洋公园、知青纪念馆等旅游主打品牌,为丰富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
流淌千年的牛湾河,永无止境,生生不息。而今,在斗龙港流域这片曾经是盐业天堂、农耕先锋、抗日热土、经济高地的区域内,在这片艺术的王国里,应运而生了《斗龙港文学》这片纯文学的净土,是一件可喜可贺、可圈可点之事,我写出上述历史的部分厚重,以期进一步丰富这本文学期刊的内涵。我为江苏省成立荷兰花海文学总社鼓与呼!向东发展,向海图强,《斗龙港文学》大有希望!
向东,向海,向未来……
作者简介:吴耀庭,男,60岁,大专文化,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参战退役军人,中共党员,博客中国专栏作家、《中国报告文学》特约作家,曾任《西团视窗》旬报编辑、《西团镇志》编辑、江苏省安全文化丛书编辑以及多部书的编辑,著有个人文学作品集《寸草春晖》,电影剧本《军统电台案》获中国首届通俗文学英才银奖,另有多种作品被国内多个平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