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中合村风采
(散文)
■吴耀庭
“初阳淡淡雾霜融,一干文人行色匆。川水流情中合过,一葱一树别样红。”这是诗人沈恩道采风大丰区大桥镇中合村后写下的诗句。腊冬时节,应中合村“两委”会之邀,盐城市大丰区荷兰花海文学社组团赴该村采风,我们领略了中合村风采。虽然采风组选择的时间段天寒地冻,雾霭浓重,但一到中合村地面,顿时感到视野开阔,道路和田园异常干净整洁,后来得知中合村在2016年12月,就被省爱卫会命名为“江苏省卫生镇(村)”,至今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难能可贵。
整洁有序的中合村村容村貌一角
采风中,大丰区荷兰花海文化传播交流中心主任、江苏荷兰花海文学总社社长杨玉权开宗明义,在介绍了荷兰花海文学社创建情况及参加采风人员后,对中合村村组干部和部分党员说明了采风的目的;中合村党组织书记顾晓春介绍了村里相关情况;中合村原书记于俊藻对该村的村情况作了补充介绍。
▲中合村引进并养殖的蛋白虫成虫(可食用)
紧接着,采风团首先看了该村辅房经济的一个项目——“蛋白虫”养殖。该村从湖南引进的蛋白虫养殖项目,投资原虫2组,总投资2万余元,预期可收入3万至4万元的蛋白虫。顾晓春说:“蛋白虫很好吃,比‘贾牛’(即‘知了’)好吃。”该项目是村里利用闲置房屋开发的辅房经济示范项目,待技术成熟后即可向村民转让以扩大养殖规模,致富一方百姓。该村还在村部南侧河边大面积树林中开展了“知了”养殖,经过几个“冬眠”后,夏季破土而出便是村民收益的日子;接着采风团参观了该村“长者食堂”和百姓家中“数字+有线”电视的现代农村建设等情况;越过数百亩钢架西瓜大棚,采风组来到了大葱基地,在加工点,采风组看到,宽大的钢架房内,竖起了高高的工作台,工人们正往台子上的小物内排列和填充剔杂整理后的大葱,然后用统一大小的专用口袋打包再送到冷库,等待销往全国各地。据了解,这个项目虽然会随着市场变化价格有所波动,但如遇到丰年和市场价格上扬,每亩产1万斤左右,除大户种植的近1000亩以外,带动附近村民种植面积也达近300亩,如每斤以3元计,成本只有一半,收入还是很可观的;这个大葱基地和不远处的一个冷库、一条大型粮食烘干线,都是“志强家庭农场”旗下的产业,采风组成员在参观了王志强的冷库、烘干线后,来到会议室,听王志强讲述他的创业史。
“粮王”王志强
王志强介绍说,他今年55岁,自1988年起他开始从事贩粮,1994年开始做粮行门市,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转眼已37年。他自豪地告诉大家,从事农业服务,虽然对地方税务贡献不大,但尽量让利于农民,服务于农村,还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现在该家庭农场有总资产3000万元,是大型企业益海粮油集团旗下的重要合作伙伴,粮食运输中,每年车船运费达950万元,旗下有固定工人近60人,不固定工人还有25000个工日,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粮王”。王志强在他的办公室中,向采风组展示了十余幅高规格的奖状,除去盐城市、大丰区的奖项,最让王志强自豪的是这样3张奖状,其一是2017年被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授予的“江苏绿色无公害农作物产地”,其二是江苏农业科技报社等单位于2017年4月颁发的江苏省“十佳最美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荣誉证书,其三是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惠农宣传交流中心、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项目组、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颁发的“科普中国·最美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标兵”荣誉证书,这是王志强从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回的荣誉。致富后的王志强在中合村流转租用了1000亩农田,每亩租金比其他村流转土地要高三四百元,他还坚持做慈善事业,年捐赠三五万元不等。采风结束前,书法家沈唐现场挥毫泼墨,为中合村和志强家庭农场书写了书法作品。
据了解,大桥镇中合村,由古时的北沟、陈家圩、冷环村、西环、罱网口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来,故名中合。由于该村地处大丰区东部,由海水涨潮淤积而形成土地,成陆时间较晚。采风团成员感慨,如今的中合村,在退役军人顾晓春书记的带领下,在“粮王”王志强的项目辐射下,在村里“六种”经济模式的引领下,中合村的村民正走在从小康奔向振兴的道路上。
采风团参观“粮王”王志强家庭农场的烘干线